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4月6日下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依法防控境外疫情输入最新情况。
防范境外输入
三道防线防范境外疫情输入
第一道防线是在入境前 , 提前全程掌握入境人员的动态信息 ,开展大数据分析,从中排查来自疫情重点国家地区的人员,或者在有疫情严重国家地区旅行史、居留史的人员, 第一时间向入境地的海关检疫部门通报预警,实施重点精准的检疫 。
第二道防线是在入境时 ,即在口岸 设立查验来自重点疫情国家入境人员专门区域和专门通道 ,对每一名入境人员逐一进行询问, 逐一查验护照证件中的境外停留轨迹 ,通报海关部门重点检疫。
第三道防线在入境后 ,国家移民管理局 将相关出入境人员的信息实时通报各地联防联控机制 ,全力支持各地实时境外人员入境集中隔离和进出社区严密精准防控管理。对违反隔离期限规定拟出境的一律阻止,并移交主管部门依法来处理。
全面加强入境人员卫生检疫
海关 对所有入境旅客全部实施核酸采样检测 。从4月1日起,海关与地方政府密切配合,对通过空运、水运和陆运口岸入境的所有旅客均实施核酸采样检测,并将所有人员及其信息全部移交口岸所在地联防联控机制,分类采取医疗救治或统一集中隔离的措施,以确保无缝对接、闭环运作。
海关 对交通工具司乘人员实施分类管理 。对离开交通工具的机组成员和船员,海关严格实施 “三查三排一转运” 的卫生检疫措施,全部进行核酸采样检测,并移交地方联防联控机制进行后续处置。对不离开交通工具但有症状的机组人员和船员,海关会对其实施核酸采样检测,并按照有关规定移交地方联防联控机制做后续处置;对不离开交通工具且无症状的机组人员和船员,则不实施核酸采样检测。对跨境货车司机,海关在严格健康申报审核和体温监测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核酸采样检测,并与地方联防联控机制采取的措施紧密对接,形成闭环管理。
防范境外疫情自陆路方向输入
从严限制不必要的出入境活动 。禁止第三国人员从边境口岸出入境,暂停签发因非必要事由申请的各类边境地区出入境证件,暂停陆路口岸通道客运功能,劝阻旅游、访友等非必要事由的出入境行为。
从严管理出入境口岸和通道 。对之前已经关闭的边境口岸继续关闭,季节性口岸延期开关,协同相关地方部门对关停的边境口岸通道加强值守看管。
从严查验出入境人员交通运输工具 。协同海关检疫部门加强入境人员和交通运输工具的检疫检查,对体温超标的外籍人员依法阻止入境。
强化边境地区的巡逻管控 。严厉打击非法入境活动。对查获的非法入境人员及时依法遣返出境。
强化国际航班防控措施
所有国际航班必须要预留后三排作为机上应急隔离区 ,后部右侧盥洗室为隔离人员专用,对联程航班的风险等级要按照两段航班中较高风险来执行。
对于 14天内有境外旅居史且在国内转机的旅客 ,航空公司应安排其最后登机、全部佩戴口罩,在客舱后部就坐, 与其他旅客保持至少两排的间隔 。
当机场停落来自疫情严重的国家航班时 ,机场应采取高风险的应对措施,为该航班设置 专门的远机位停靠区域 ,并通过简化旅客登机手续、采用无接触式乘机、设置专门通道、全程专人陪同等措施,严防机场内的交叉感染。
加大违法惩治力度
不如实填报健康状况将“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有入境人员抱着侥幸心理,在填报健康申明卡时隐瞒疫情、掩盖症状,企图蒙混过关。对于此类违法行为, 海关将依法给予警告或者最高3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 ,情节严重的会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同时,还将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加大惩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让违法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
回应关切
有网民表示从境外邮寄回来的包裹时间延长了?如何解决?
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境外往返我国的一些国际航班停航、减班,国际空运邮路受阻、邮寄入境的物品积压滞留境外机场,邮件运回国内压力增大,这也是境外包裹“回程难”的主要原因。
已出台措施 支持邮政企业开通临时邮路 ,加强入境地和目的地的海关协同,对抵达的邮寄包裹等实施 “即到即验、即放即发” ,确保 通关验放“零延时” 。下一步,海关将继续协同相关部门 构建疫情防控物资“应急通道” ,切实保障疫情防控期间邮路畅通,帮助将积压在境外的邮件物资运回国内,保障邮件物资快速清关放行。
之前民航局暂停了所有境外非我国的公务包机,但最近有公务机获批入境,审批入境标准是?
随着国际疫情的变化,民航局实时调整疫情期间公务机审批工作程序,从严把控入境公务机计划审批,消除疫情输入性风险盲区。3月17日,在北京首都机场国际航班分流措施实施之前就明确了除外交、公务、医疗救援等紧急情况外,暂停受理首都机场其他入境公务机计划。 自3月25日开始 ,在全国范围内 严格控制入境公务机的计划审批 , 明确执行政府需求的入境公务机 ,组团单位要提供省部级以上部门的证明函,其他入境公务机需提供目的地机场所在地的副省级以上地方政府联防联控机制提供的接收函。目前每日实际入境的公务机在3架次左右,从严控制入境公务机的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4月6日下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依法防控境外疫情输入最新情况。
防范境外输入
三道防线防范境外疫情输入
第一道防线是在入境前 , 提前全程掌握入境人员的动态信息 ,开展大数据分析,从中排查来自疫情重点国家地区的人员,或者在有疫情严重国家地区旅行史、居留史的人员, 第一时间向入境地的海关检疫部门通报预警,实施重点精准的检疫 。
第二道防线是在入境时 ,即在口岸 设立查验来自重点疫情国家入境人员专门区域和专门通道 ,对每一名入境人员逐一进行询问, 逐一查验护照证件中的境外停留轨迹 ,通报海关部门重点检疫。
第三道防线在入境后 ,国家移民管理局 将相关出入境人员的信息实时通报各地联防联控机制 ,全力支持各地实时境外人员入境集中隔离和进出社区严密精准防控管理。对违反隔离期限规定拟出境的一律阻止,并移交主管部门依法来处理。
全面加强入境人员卫生检疫
海关 对所有入境旅客全部实施核酸采样检测 。从4月1日起,海关与地方政府密切配合,对通过空运、水运和陆运口岸入境的所有旅客均实施核酸采样检测,并将所有人员及其信息全部移交口岸所在地联防联控机制,分类采取医疗救治或统一集中隔离的措施,以确保无缝对接、闭环运作。
海关 对交通工具司乘人员实施分类管理 。对离开交通工具的机组成员和船员,海关严格实施 “三查三排一转运” 的卫生检疫措施,全部进行核酸采样检测,并移交地方联防联控机制进行后续处置。对不离开交通工具但有症状的机组人员和船员,海关会对其实施核酸采样检测,并按照有关规定移交地方联防联控机制做后续处置;对不离开交通工具且无症状的机组人员和船员,则不实施核酸采样检测。对跨境货车司机,海关在严格健康申报审核和体温监测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核酸采样检测,并与地方联防联控机制采取的措施紧密对接,形成闭环管理。
防范境外疫情自陆路方向输入
从严限制不必要的出入境活动 。禁止第三国人员从边境口岸出入境,暂停签发因非必要事由申请的各类边境地区出入境证件,暂停陆路口岸通道客运功能,劝阻旅游、访友等非必要事由的出入境行为。
从严管理出入境口岸和通道 。对之前已经关闭的边境口岸继续关闭,季节性口岸延期开关,协同相关地方部门对关停的边境口岸通道加强值守看管。
从严查验出入境人员交通运输工具 。协同海关检疫部门加强入境人员和交通运输工具的检疫检查,对体温超标的外籍人员依法阻止入境。
强化边境地区的巡逻管控 。严厉打击非法入境活动。对查获的非法入境人员及时依法遣返出境。
强化国际航班防控措施
所有国际航班必须要预留后三排作为机上应急隔离区 ,后部右侧盥洗室为隔离人员专用,对联程航班的风险等级要按照两段航班中较高风险来执行。
对于 14天内有境外旅居史且在国内转机的旅客 ,航空公司应安排其最后登机、全部佩戴口罩,在客舱后部就坐, 与其他旅客保持至少两排的间隔 。
当机场停落来自疫情严重的国家航班时 ,机场应采取高风险的应对措施,为该航班设置 专门的远机位停靠区域 ,并通过简化旅客登机手续、采用无接触式乘机、设置专门通道、全程专人陪同等措施,严防机场内的交叉感染。
加大违法惩治力度
不如实填报健康状况将“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有入境人员抱着侥幸心理,在填报健康申明卡时隐瞒疫情、掩盖症状,企图蒙混过关。对于此类违法行为, 海关将依法给予警告或者最高3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 ,情节严重的会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同时,还将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加大惩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让违法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
回应关切
有网民表示从境外邮寄回来的包裹时间延长了?如何解决?
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境外往返我国的一些国际航班停航、减班,国际空运邮路受阻、邮寄入境的物品积压滞留境外机场,邮件运回国内压力增大,这也是境外包裹“回程难”的主要原因。
已出台措施 支持邮政企业开通临时邮路 ,加强入境地和目的地的海关协同,对抵达的邮寄包裹等实施 “即到即验、即放即发” ,确保 通关验放“零延时” 。下一步,海关将继续协同相关部门 构建疫情防控物资“应急通道” ,切实保障疫情防控期间邮路畅通,帮助将积压在境外的邮件物资运回国内,保障邮件物资快速清关放行。
之前民航局暂停了所有境外非我国的公务包机,但最近有公务机获批入境,审批入境标准是?
随着国际疫情的变化,民航局实时调整疫情期间公务机审批工作程序,从严把控入境公务机计划审批,消除疫情输入性风险盲区。3月17日,在北京首都机场国际航班分流措施实施之前就明确了除外交、公务、医疗救援等紧急情况外,暂停受理首都机场其他入境公务机计划。 自3月25日开始 ,在全国范围内 严格控制入境公务机的计划审批 , 明确执行政府需求的入境公务机 ,组团单位要提供省部级以上部门的证明函,其他入境公务机需提供目的地机场所在地的副省级以上地方政府联防联控机制提供的接收函。目前每日实际入境的公务机在3架次左右,从严控制入境公务机的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