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14时,在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已经退休的伊玛堪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尤秀梅站在赫哲族乡民间艺术表演大舞台上,身着赫哲族民族服饰落落大方,她高亢洪亮的伊玛堪随着时而快、时而慢的节奏,仿佛将人带到了赫哲族生活起居的乌苏里江畔,让人感受到原始生活的鱼皮部落的生活景象。
作为赫哲族群众聚居地之一,街津口赫哲族乡近年来加大对赫哲族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力度,在先后成立歌舞艺术团和改造民俗风情园后,又修建彩虹滑梯和玻璃栈桥,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还大力发展新时代旅游产业,使现如今的街津口不仅留住了根,还焕发出新的风采。
“我今年61岁了,退休后一直跟着乡艺术团到处演出,由于今年乡里玻璃栈道的建成,街津口的游客与日俱增,为了弘扬赫哲族文化,乡领导决定我们艺术团每天上下午各开展一场免费演出,有时还下乡演出。这退休生活充实着呢。”尤秀梅对于自己的退休生活十分满意,“我退休工资2800元,现在每天两场演出一个月乡镇给补贴2000元,下乡演出补贴每个月在1000元左右,退休后每个月近6000元的收入,我太知足了。现在我能回馈大家的就是认真对待每一场演出,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赫哲文化的魅力。”
“近几年,我们重点打造‘赫哲故里’品牌,提出了赫乡唱赫歌习惯化、地标建筑景观民族元素化等目标,近两年的彩虹滑梯、玻璃栈道的建成更是让街津口掀起了一波旅游热潮。”街津口赫哲族乡党委书记王利兵说。
随着游客越来越多,艺术团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现在艺术团的固定团员有20人,20多岁的年轻人占一半以上。还有80多名群众演员,都是邻近几个村的村民,赫哲族和汉族演员各占一半左右。”尤秀梅说。
可前些年,包括伊玛堪在内的多项赫哲族传统文化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赫哲族人口太少,这些技艺都属于小众,再加上传统渔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必然会导致文化传承的断档。”尤秀梅介绍。
随着街津口旅游热,赫哲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尤秀梅没想到连她的小孙子也要学伊玛堪。“小孩子学东西特别快,现在8岁的小孙子会说的赫哲语比他爸爸会的都多,赫哲舞蹈跳得也非常好。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很多赫哲家庭都注重孩子的培养,随着这一代的长大,赫哲族文化一定会发扬光大。”尤秀梅目光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