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少出门,孩子避免“空调病”,基础病患者用药需谨慎
疾控专家教你这样过夏
核心提示:
盛夏时节,高温、闷热,对于普通人来说尚且难熬,有基础疾病的、年老体弱的人群,更会觉得“苦夏难耐”。
那么,有基础疾病的、年老体弱等特殊人群,如何安全、健康度夏呢?高温天,个人防护又该怎么做?
重点人群这样防护
问:夏天,老年人生活作息应该怎么调整?
答:高温天气,当人体出汗多、水分补充不足时,血液会浓稠、血液流动慢,中老年人血管调节功能差,特别是有基础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血栓而致梗塞。中老年人在高温天气,要尽量少出门,有基础性疾病的,要坚持服药,保持情绪舒畅,避免劳累,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如出现不适应,需及时到医院诊治,切忌耽误最佳治疗时间。
问:户外工作人员,如何避免中暑?
答:正常人的体温保持在36℃-37℃之间,人体有自我调节能力,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平衡,但气温接近或超过37℃时,这种调节功能就会失调,热量不易向外散发,就会在体内越积越多最终导致中暑。
在烈日或在高温下从事户外工作的人,如,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等,要多喝水,不能连续长时间作业,不能裸露膀子直接在太阳底下暴晒,应尽量避开中午高温时间作业,如感到不适,应迅速结束劳动,转移到阴凉处休息,同时,工作场所要准备必要的饮用水和防暑药品。
问:夏日里,怎么做才能不让空调病“找上”孩子?
答:空调房内,空气不流通、容易滋生病原微生物,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过度使用空调,就会使孩子毛细血管收缩,汗毛孔紧闭,体内热量散发不出来,体温调节中枢和血液循环中枢失去平衡,引起孩子感冒、发热、咳嗽等病症,这就是俗称的“空调病”。
因此,开空调时,一般在26℃-27℃左右,比室外温度低3℃-5℃为宜;同时,不要整天开空调,每2小时,适当开窗通风。晚上开着空调睡觉时,一定要给孩子盖上薄被或毛巾被,特别要盖严肚子。还有一点,就是不要让孩子整天待在空调房里,室外气温较低时,要让孩子到户外活动。
另外,对婴幼儿,要避免衣被过暖过厚,衣着以宽松、透气、短小为宜,不能过多吃冷饮,食物要新鲜煮透,出现消化不良,要及时就医。室内要做好通风,天天给孩子洗澡,避免生痱子。
问:孕妇,如何舒适度夏?
答:孕妇怕热,很多孕妇在炎热夏天已习惯通过空调来降温,然而孕妇的新陈代谢比正常人快,长时间在温度较低的空调室内停留,会头痛、头晕,因此,准妈妈更要注意保持心态,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要防寒保暖,注意饮食卫生。
孕妇可以通过适当饮水、吃果蔬或冲温水澡,给自己降温,还要注意少喝绿豆汤等寒凉的饮品。
基础病患者注意啥
问:高血压患者,要注意哪些细节?
答:高血压患者要多喝水,这样可减少血液黏稠度,减轻心脏的负荷,同时也可预防脑血栓的形成。
夏季温度升高,全身外周血管扩张,血压较平时降低,服药的剂量可根据医嘱有所减少,应多选用长效、缓释的降压药;避免在中午到户外活动,否则不但易中暑,而且也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病。
问:糖尿病患者,能减少用药吗?
答:夏天是一年中血糖水平较低的时期。
首先,由于夏天人体对抗寒冷的肾上腺激素分泌减少,胰岛素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其作用;另外,夏天人的食欲有所减退,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减少,对血糖的利用也随之增加,但糖尿病患者不要因此而盲目减药,必须坚持用药,以免发生意外或使病情加重,如需对药物剂量或种类加以调整,一定要咨询医生。
问:夏季,哪些人群要防心脏病?
答:高温天,应增强定期检查及治病意识,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各种心脏病,特别是对于心脏有器质性病变,但症状不明显的中年人,要格外注意。
心脏不好的人群,应该尽量避免在拥挤、空气流通性差的环境中活动,需保持情绪稳定,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因情绪激动、精神紧张以及内分泌功能失调,而引起心肌突然缺血。
问:夏季里,如何养肝?
答:夏天,身体消耗大,易疲劳,肝病患者要注意劳逸结合。首先,中午要午睡半小时到一小时,晚上尽量减少夜生活,保证8小时睡眠,保持情绪的安定、不烦躁。
饮食上,注意清洁及碗筷的卫生,多吃新鲜、易消化的食物,不宜长时间在空调低温环境中逗留,空调房中不是自然风,空气污浊,易孳生病菌,损伤肝脏。
问:哮喘病怕什么,注意哪些防护?
答:“冷”是哮喘的一个重要诱因,对于哮喘病人来说,天热也要防“冷”。吹空调时,不要让空调的出风口正对着自己。从外面热得满头大汗回家时,不要立刻进入空调房间,更不要从冰箱拿起冷饮就喝,可以先用干毛巾将身上的汗水擦擦,喝一些温开水,待情绪稳定后再享受清凉。另外,空调房间每天都要彻底清扫,以减少哮喘的诱因。
生活习惯咋调整
问:什么时候喝水,喝多少,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答:夏天饮水,不要非等到口渴时再喝,口渴时表明人体水分已失去平衡,此时才想喝水,已经晚了些。
早晨起床时,可先喝点儿白开水,补充一夜所消耗的水分,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人也会觉得精神许多。
太渴时千万不要过饮,这样喝水会使胃难以适应,造成不良后果,尤其是剧烈运动后不可大量饮水和饮料,可先漱漱口,润润嗓子,稍休息一会儿,且不可一次喝得太多,应分几次喝。
用餐前不宜喝水太多,因为在进餐前喝很多水,会冲淡消化液,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问:哪些特殊人群,需要重点补水?
答:首先是老年人,他们对口渴的敏感度低,常处于缺水状态,消化液分泌少、容易便秘,血液的黏稠度大,这些容易影响心血管系统,夏季里,老年人一定记得要少量多次饮水。
其次,儿童的运动量大,对水的需求多,贪玩时容易忘记喝水,到特别口渴时才大量饮水,这影响对水的正常吸收且对健康不利,家长要提醒孩子及时饮水。 婴儿的新陈代谢旺盛,生长快,同等情况下,相同时间内需要补充的水量高于成年人,虽然婴儿以液体食物为主,但仍需在两次喂奶之间适度补水。
问:夏季爱出汗,如何做好手卫生?
答:手卫生是疫情防控,特别是个人防护很重要的一项措施。大家可以用洗手液或者肥皂,在流动水下洗手,也可以用速干手消毒剂或其他类型的手消毒剂。在很多场所,大家很难做到随时随地洗手,这时可用手消毒剂揉搓。如,在接触食物、吃东西或者加工食物前要做好手卫生;接触了污染的东西,或护理了病人;到公共场所,触碰了电梯、门把手等部位,要及时做好手卫生。
问:在户外活动或就餐时,摘下的口罩如何放?
答:如果购买的口罩,配有独立密封的包装袋,随身携带十分方便,不用的时候,把口罩放入即可,在口罩脏污或需要更换时,可随口罩一起丢弃;口罩如果没有独立包装,建议存放在干燥、清洁的纸盒子或纸袋内,如干净的信封。
在外就餐时,如果手边没有合适的口罩收纳工具,可在摘下的口罩里侧铺一张干净的纸巾,然后对折,用另一张纸巾包好,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隔离了病菌。使用过与干净的口罩千万不能混放,避免细菌交叉感染。
问:戴、摘口罩,需要注意哪些细节?
答:佩戴口罩感觉胸闷、气短时,应立即前往户外开放场所,摘除口罩。口罩在佩戴前、脱除后,应做好手部卫生,需重复使用的口罩,使用后应悬挂于清洁、干燥的通风处;备用口罩建议存放在原包装袋,如非独立包装,可存放在一次性使用的食品袋中。
废弃口罩应归为其他垃圾进行处理,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密集场所工作人员或其他可疑污染的废弃口罩,需单独存放,并按有害垃圾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