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农业领域科技成果首获得国家级奖项

来源 :市直-科技局 浏览 : 发布 :2021-01-13



在1月8日上午举行的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潘国君团队的“寒地早粳稻优质高产多抗龙粳新品种选育及应用”获得了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我市农业领域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级奖项实现“零突破”。

我国寒地早粳稻区是世界第一大粳稻区,水稻种植面积7000多万亩,约占全国粳稻面积的50,亩产465公斤,总产3200多万吨,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然而该稻作区生态条件特殊,种植品种为寒地早粳稻生态型,存在着生育期短难创高产、稻瘟病和低温冷害频发难以稳产、优异种质资源匮乏、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导致日本品种长时间占主导地位,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潘国君带领的项目组在国家863和省部重点计划支持下,从新品种选育、关键优异种质创新、育种理论探索与技术体系创建与完善等方面历经20多年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创新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高产多抗寒地早粳稻龙粳31、龙粳25、龙粳21和龙粳39,解决了寒地早粳稻品种难创高产和稳产的问题。在产量、整精米率以及抗稻瘟病等方面超过五优稻4号(稻花香2号)和著名日本品种空育131、上育397。2010年起陆续成为农业部主导品种和黑龙江省主栽品种。龙粳31连续5年(20122016)为我国第一大水稻品种,年最大种植面积1692.34万亩,创我国粳稻年种植面积的历史纪录,是2001年以后我国年种植面积最大水稻品种,累计推广6676.05万亩,取代了在寒地早粳稻区占主导地位10年之久的日本品种空育131。创新出龙花961513、龙花97058、龙花95361等一批具有籼稻或地理远缘血缘的关键优异种质,解决了寒地早粳稻优异种质材料匮乏的难题。挖掘出丰产性、抗瘟性、抗冷性和适应性等方面独具特色的寒地早粳稻基因源,成为选育龙粳31、龙粳25、龙粳21、龙粳39的父母本或桥梁亲本,奠定了选育这些突破性品种的物质基础。首次提出了“寒地早粳稻早期繁茂多抗新株型”理论,创新了“双态双层”花药培养、“三增一减”产量选择、“二圃合一”抗逆鉴定等技术,创建完善了具有独特性的寒地早粳稻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解决了寒地早粳稻育种理论与技术不完善问题,为寒地早粳稻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该项目技术难度大、系统性强、创新性突出、社会经济效益巨大,达到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该项研究育成的品种在黑龙江、吉林、内蒙、新疆等省(区)累计推广面积1.37亿亩,新增销售额1984.21亿元,新增利润193.44亿元,其中,近三年新增销售额1546.67亿元,新增利润150.91亿元。发表论文16篇,出版《寒地粳稻育种》等专著2部,获植物新品种权6项,极大地推动了寒地早粳稻产业的发展,为提升粳稻育种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