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照亮脱贫路——打赢脱贫攻坚战系列报道之一

来源 :佳木斯日报 浏览 : 发布 :2021-01-22

  “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
  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市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征程。
 
以合作社为依托  产业发展可持续
  
  “在家门口就能打工,干一天算一天钱,每天都能挣一百多元。”富锦市向阳川镇东兴村贫困户鲁双进提起近几年收益,开心得合不拢嘴,自己不仅参与本村河蟹养殖、黄牛养殖两项扶贫产业的合作社经营,还和10名村民一起找到了二龙山镇北地界村菇娘种植扶贫产业基地的务工机会。
  “菇娘收获的季节,每天都会有100多人在种植基地打工,通过采摘菇娘每年人均可增收1000多元。”鲁双进说像他这样的贫困户,该合作社还吸纳了39户入股,户均增收500元。如今全村脱了贫,一张张笑脸、一个个好消息,汇聚成决胜全面小康的脱贫答卷。
  为确保贫困户持续增收,富锦市通过发展特色种植、生态养殖等产业,依托砚山镇联合村黏豆包、头林镇佟老太盘酱、同军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鸭稻”香米等品牌农特产品,通过“合作社+特色产业+贫困户”的方法,实现贫困户产业扶贫覆盖率达100%,每户贫困户至少有4项以上的扶贫产业带动,最高者可达9项,户均收益达到3646元。
 
以旅游业为着力点  搭乘脱贫快车
 
  因为坐落在通往国家AAAA级景区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的必经之路上,还是美丽乡村重点推进村,汤原县为北靠山村融资3500万元“美颜”,建设了以红色抗联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重点村。通过招商引资,引来了旅游公司在此投资生态园、精品民宿等旅游产业,延长价值链、产业链,让村民们从乡村旅游产业中尝到了甜头、受了益。
  就在2020年,北靠山村获得省级旅游重点村称号;金星村获得全国旅游重点村、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
  汤原县通过加大对乡村旅游重点扶持村旅游资源的投资开发力度,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深入融合红色文化、森林文化、朝鲜民俗文化,打造了乡村酒店、精品民宿、乡村旅游点、乡村度假地、旅游度假区等旅游项目,通过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带动贫困人口脱贫。
  通过乡村旅游,这个县累计带动农户925户,2020年带动贫困群众117户,户均增收2159元。真正实现了乡村旅游与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为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增收提供了平台,让他们成功地搭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
 
以龙头为带动  规模化发展节奏强
 
  近年来,桦南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和主攻方向,累计投入7.45亿元,建设扶贫产业项目八大类142个,创新实施“四种产业带贫模式”,健全产业链价值链,确保每户贫困群众有2个以上产业带动。
  德昱成肉种鸡代养扶贫项目带动贫困群众6541人(次),年人均增收1200元;华腾食用菌项目带动贫困群众703人次,年人均增收1140元,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模式,创新“基础分红+入股分红+贫困户就业”带贫益贫方式,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这是桦南县坚持“龙头带动”强示范的硕果。
  同时,该县坚持“收益分配”保增收,建设光伏发电项目59个,年收益2531万元,带动贫困户9281人次,人年均增收1200元。全国人大代表孙斌创建的鸿源农业开发集团,采取“集团+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与贫困户签订绿色优质水稻生产订单,带动贫困户543户,户年均增收2700元。返乡创业青年吕塞峰创立圣杰农业有限公司,采取“基地+入股分红+贫困户务工”模式,带动贫困人口94人,人均增收1350元。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乡村大地激发起蓬勃力量,全市农民正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继续奋斗。(记者 纪世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