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路上 路在心上——专访优秀共产党员佳木斯市公路养护站乳化沥青车间班长张春江
来源 :市直-交通局 浏览 : 发布 :2022-07-01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他们的写照,“全年无休,昼夜值守”,是他们的日常,他们用双手守护公路安全。用脚步丈量公路发展,用汗水书写奉献人生,用智慧铺就一路畅行,2022年7月1日建党节,《包罗万象》七一特别节目--人在路上 路在心上——专访优秀共产党员佳木斯市公路养护站乳化沥青车间班长张春江。
张春江:现在公路是越来越好了,每天走在自己养护的路上,心情特别的愉悦,也有成就感,这是我们公路人不断努力,才得到的这个成绩,真的特别的高兴。
张春江是佳木斯市公路养护站乳化沥青车间班长,中共党员,全国劳动模范,从事道路养护工作30余年。
1986年,18岁的张春江外出打工贴补家用,看到公路养护站招聘养路工人,想着自己年轻力壮,能吃这份苦,他决定试试,没想到却越干越有感情,到今天,他已经在养护公路这条路上走了36年。
张春江:从一开始为了工作而工作,时间长了,看到自己养护的道路也越来越畅通,看到公路建设的提档升级,看着自己养护的道路越来越好,感情日益日渐深厚,就再也不想离开这个岗位了,逐渐的喜欢这个行业。时间长了,对公路产生了感情。
道路养护是一项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清挖边沟、修补坑槽、路面保洁、整修路肩、打草、路刷树白、清雪保通等。选择了这份职业就选择了与严寒酷暑、风霜雨雪和汗水为伍。
保障公路安全、畅通、行车舒适是公路养护工的职责所在。由于沥青温度极高,在道路养护过程中,工人被烫伤是常有的事儿,连老张自己也无法避免。
张春江:公路养护用的是原沥青,术语就是介质沥青,需要温度达到130度才能去施工。在操作的时候有烫伤的风险,沥青微毒,后期创伤之后,创伤处不易愈合,烫坏之后不像别的伤口愈合快,需要好长时间。
张春江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养路工,可他在工作中却是一个爱动脑、爱琢磨的实干派,随着技术的革新,路面的质量提高了,养护要求也在不断提升。2013年,随着乳化沥青技术全面升级,低温乳化沥青取代了原沥青,张春江责无旁贷的成为了新技术的推广人。
张春江:2013年,领导派我到徐州专门学习这门技术,回来以后跟我们同事一起去研究这项技术,现在也成熟了,我们本单位或者周边也都利用上这项技术。桦川当时是10公里的实验路。我们正常的使用期限就是5~6年,现在已经坚持到快10年了,说明其实咱们这个技术还是已经挺成熟了。
学习了新的技术,张春江和他的团队迅速实践到了工作当中,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危险。
张春江:后期经过我和同志们不断的实践,把乳化沥青应用到路面灌缝中,常温就能施工,成本还降低了,提高了质量,还能解决了热沥青在施工中大家带来这个伤害。
公路养护工作中,应对“风里来、雨里去”的突发情况是家常便饭。道路安全无小事,困难在哪里,他们就在哪里;畅通需求出现在哪里,服务保障就跟到哪里。特别是在极端天气和紧急情况下,张春江和他的团队时刻确保公路安全畅通。
张春江:举个例子说,冬天清雪这块,雪在东北是很美的一个风景,对养路工来讲就是工作,一下雪就是以雪为令,第一时间就要到路上去清雪。在刚参加工作时,公路养护作业机械是没有驾驶室的拖拉机,后边拖着小路刮,清雪不像现在机械都改善了,那时候人特别的遭罪。当时不管是多冷的天,大家跟在小路刮后边还是以人工清雪为主,大家都是冻手了就搓搓手,冻脚了就跺跺脚,始终是坚持着,但我们的养护工在寒冷的面前从未退缩过,每次都能按时完成清雪的任务,也得到了主管领导高度的评价。
实施道路巡查、清扫保洁、修补坑槽、设施维护等养护作业,是张春江的日常工作。就在这日复一日的平凡工作中,他持之以恒地把平凡的事做到精益求精,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保障公路行车安全。2001年,张春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党员。从那时起,他更加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兢兢业业工作,勤勤恳恳奉献。
在2020年,张春江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以普通工人的身份获得此项荣誉,让他感到无比的激动。
张春江:作为一个一线的养护工人,当时心情非常的激动,代表着我们的行业,我们工友去领这个奖,心情是非常的感动,也非常的激动。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的去努力,带领工友们继续的去干好这份事业。我代表不是我自己,我代表我们公路人去领这个奖,其实每一个工友都这么辛苦,我只是代表大家去领这个奖,是工友们共同努力得到这份荣誉,从来没想过是自己的荣誉。
在交谈过程中,老张多次表示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总是说自己没啥大不了,可在他的单位佳木斯市公路养护站,不管是养护站的领导还是他的工友,都对他赞不绝口。
提起张春江,公路养护站副站长孙斌一脸的骄傲,他说张春江就是公路人的代表,他身上体现的就是公路行业的铺路石精神。
公路养护站副站长孙斌:张春江同志是一名有着30多年一线工作经验的公路人,在工作上是勤劳肯干,善于学习,工作能力强,特别是在乳化沥青方面,技术水平较高,工作经验丰富,善于琢磨,能够从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现有设备中寻找工作与技术应用的最佳结合点,工作中是非常任劳任怨,三十几年一直一如既往的这么干,他从建勤工开始,就是农民工一步一步的到转正,有时在道班干几年又到车间干几年,他这么来来回回,那时叫油路队,总是不辞辛苦,没有怨言的去做,一步一步地走到了现在全国的劳动模范岗位。
坚持给队员、徒弟做榜样、当镜子。虽然不善言辞,但是张春江却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所知所学全部教给了自己的小徒弟,张春江的耐心教导让这个刚刚步入行业的新人对公路养护工这个职业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公路养护站技术员郑新:他是个非常细心有责任心的人,而且非常有耐心,比如工作中有出现了紧急事情突发情况,这边有时候可能是懵了手忙脚乱,他能非常稳定,细心观察解决问题。跟他接触工作学习也有几年时间了,从一开始什么也不懂,从无知到现在一点点磨练,他教导的非常认真,有不会的地方,他会非常细心,一点一点为你讲解非常有耐心,从来也不生气,他有时候不愿意说话,但是只要你问他就给你答,他也会在旁边督促你,指导你。
30多年的工作,张春江亲眼见证了每条道路的变革升级,从渣土路到沥青路再到柏油公路,看到公路越来越好,作为公路人的自豪和骄傲不言而喻。张春江:当时都是砂石路,旱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车一跑往身子蹦泥,十分的艰苦,现在逐步的改善,改善到渣油路,和现在柏油路不同,路面它不稳定,天热之后路况有波浪,有车辙印的话,就是车子压的,到现在水泥沥青路面,现在看到公路事业的转变,作为一个公路养护人特别的欣慰。
没有舒适的工作环境,也没有优厚的待遇,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张春江却始终以一个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盛夏,他蹚过积水,修复损毁路段。隆冬,他顶着刺骨的寒风,一路除雪清冰。四季轮回,路边的景色千变万化,唯一不变的是张春江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他用手中的工具给予公路“无微不至”的关怀,默默无闻贡献着热血和汗水。36年工龄,21年党龄,张春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基层树立起了党员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