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提示】冒充美女诈骗,行骗者为何能屡屡得手?
来源 : 法治日报 浏览 : 发布 :2020-08-24
冒充美女与他人微信聊天,利用各种借口骗取被害人钱财。近日,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人民检察院对陈某某等6人冒充美女进行网络诈骗的行为依法以诈骗罪向武乡县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2019年7月份的一天,武乡的武某某通过微信认识了一个名叫“晴天便好”的“女孩”。该女孩自称是湖北人,在海南省海口市当幼师,二人通过网络聊天感情迅速升温。
2019年7月29日,女孩在聊天中称自己在云南支教,有支教的孩子要过生日,需要680元买蛋糕,之后武某某通过微信给对方转了第一笔钱;8月3日,对方说没有机票钱,武某某转给对方800元机票钱; 8月7日,对方又说她和闺蜜玩游戏,让武某某参与发红包比赛,武某某为讨对方欢心,就按照对方制定的规则先后以10元、20元、30元、50元、90元、200元、520元、1314元、3344元的顺序将钱以微信转账的方式发给对方。
对方确认收款后,武某某再也联系不上对方,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遂向武乡县公安局报案。警方迅速出击,将相关嫌疑人抓获归案。
经查,实施犯罪的是一个7人的犯罪团伙,主犯陈某某收购微信号,同伙冒充美女进行电信网络诈骗,陈某某等7人利用相同的手法在全国各地骗取他人财物共计约252600元。
近年来,冒充美女诈骗屡见不鲜,作案手法基本一样,但老套路却屡试不爽。究竟是何原因使行骗者屡屡得手?
承办检察官分析,原因有三:一是通信运营商实名制落实不力。一个手机号注册一个微信号,手机号的泛滥造成了微信号的泛滥。工信部虽然规定了手机卡要实名制,但是运营商落实还不够严格,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这给不法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
二是被害人主观上警惕心不够。一般来说,冒充美女诈骗的,“美女”的微信朋友圈都会晒出各种靓照,在与被害人通过聊天接触一段时间以后,建立男女朋友关系,之后便通过撒娇等方式借助各种理由向对方寻求钱财帮助。虽然冒充美女诈骗已成套路,但面对“美女”,被害者往往愿意相信自己是“幸运”的一个,坚信遇到了“真爱”。
三是微信等社交平台“摇一摇”等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微信用户基数的增大,不法分子以婚恋交友为幌子,通过摇一摇等功能实施经济诈骗的犯罪案例不在少数。
检察官提醒,近年来通过微信、QQ等工具骗取他人钱财的诈骗案件高发,广大网友在网络交友的过程中,切记要管好自己的钱袋子,不要轻易相信对方,更不要轻易给予对方财物。手机屏幕后,你眼中的“佳人”、“美女”很可能是一名“抠脚大汉”。如果遇到诈骗行为,务必保存好聊天记录等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最大限度挽回自己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