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党支部党建工作纪实

来源 :抚远市 浏览 : 发布 :2021-05-24

抓吉赫哲族村党支部以“党建+”模式作为引领发展的有效载体,通过推进三边三联、助力文化传承、强化基础建设等一系列务实管用的举措,探索出一条“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特色党建发展之路。先后获得“中国赫哲族民间文化传承基地”、全国第三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特色文明村寨、全国乡村旅游度假区、“黑龙江省百强示范党支部”、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省级“五星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称号。

一、严格规范管理,发挥党员作用

党支部积极推行“三抓两推”工作法,不断强化支部引领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支部活动“实”起来、党员带动“活”起来、组织生活“过”起来、网格化管理“严”起来、党日活动“真”起来,增强了广大党员组织归属感、身份认同感,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高了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在这一系列务实的举措下,支部党员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为民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创新边境党建,建强边关堡垒

党支部结合边境民族村实际,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军民融合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战略思想,着眼于创新军警地党建载体,大力实施以“思想筑边、组织固边、共建稳边”为主要内容的“三边行动”,逐步加强边境军警民深度融合,巩固党在边境民族地区执政基础,筑牢安全稳定屏障。同时积极开展以“民生联做、维稳联抓、发展联促”为主题的“三联活动”,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共同保障民生、共同维护稳定、共同促进发展,创造了通过抓实党建推动边境军警民同频共振,共同发展的新模式。党支部与驻地军警互派挂职党员干部,派出所民警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优化了村班子队伍。建立“两个支部一堂课”“两个班子一起建”“军警地联席会议”等制度,每名党员谈认识、找不足、提措施,营造了“我是边民我护边、我是党员我带头”的良好氛围。


三、发挥区位优势,弘扬民族文化

为了摆脱贫困,党支部充分发挥领头雁的作用,借力近年来乡村旅游、文化旅游态势良好的有利时机,依托着黑瞎子岛、东极哨所、三江湿地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资源,带领赫哲人“洗脚上岸”大力发展文化旅游。通过“支部+合作社+村民”的模式,组建民族舞蹈队、举办鱼皮技艺培训班,将赫哲族所特有的语言、音乐、舞蹈、戏曲、曲艺、鱼皮工艺等技能传授给广大群众,增强群众的致富本领,在党支部的不懈努力下,中国首家赫哲族民间文化传承基地落户于此,每年大约接待游客5万多人,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氛围。为进一步扩大发展旅游成果,抓吉赫哲族村争取资金1735万元建设赫哲二期网红民宿项目,并与途远集团合作打造的“途远驿站”民宿项目已投入试运营,这款网红民宿项目实行的是788元会员卡全国住6晚的超值享受(其中200元为村集体增收,200元作为外地民宿运营补贴,其余用于赫哲二期运营),通过与“三途一斯”深度合作,吸收了大集团的线上导引营销、线下规范管理的优势,攻克了发展旅游方式单一、客源不足的难题,构建了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条,推动了赫哲民俗旅游提档升级,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

四、建强基础设施,发展独特产业

党支部牢牢抓住打造“乌苏里船歌”旅游风光带的机遇,争取资金7000余万元,带领群众将贫瘠的抵边渔村建设成为实现集中供热、供水、供电,绿化、亮化、美化,网络全覆盖的省级“五星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投资1600余万元对现有29栋、58户赫哲民居进行改造,建成58个具有赫哲族乡土气息的家庭旅馆。新建2200平方米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渔家乐”旅馆7栋,将“网红桥”、民俗展馆、边民服务中心、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等景点链接成片,促使赫哲族村成为乌苏里江畔旅游的核心区域;同时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购置耕地11.5公顷;一系列产业项目落地后,实现赫哲族村的年集体经济收入35万余元,带动就业160余人,产生经济效益达600余万元,彻底的将这个抵边渔村变成远近闻名的致富村。

五、注重扶志教育,全力脱贫攻坚

党支部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率先创建“包保联动、风险预警、因户施策”的工作机制,全体党员搭配分组包片,实行包知晓率、包认可度、包档案规范、包对接帮扶人“四包”,在入户走访中注重培育村民的自强意识、市场意识和诚信意识,帮助有意愿的村民开办豆腐坊、理发店、快递站、推拿馆等小产业,勤劳致富的风气逐渐形成。在重要节日通过发放《致全体村民的一封信》、新年挂历、红灯笼对联、免费理发和组织各种问题活动,切实增强了贫困人群的致富信心。